寻找热爱表达的你
2024年8月17日,我乘车游览了新疆最美的独库公路,在乔尔玛烈士陵园祭奠了168位为筑路事业献身的英雄。那天,我偶遇了2013年感动中国人物——陈俊贵。带着对他感人事迹的敬意,我购买了记录他故事的《守望天山》一书,并与他合影留念。此时,我不禁思索:陈俊贵为何能够获得“感动中国”的殊荣呢?
一、受人一个馒头,当涌泉相报
“受人滴水之恩,当涌泉相报。”这句古老的格言深深刻在了陈俊贵的心里,他将这种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,融入了自己的一生。上世纪80年代初,陈俊贵与战友们在新疆天山深处的独库公路建设工地上,遭遇了暴风雪的围困。命悬一线时,一位年长的战友把仅有的最后一个馒头递给了最年轻的他,并且不久后因体力透支牺牲,而他则因此活了下来。
陈俊贵深知自己欠下了生命的重债,这份深情至今在他心头铭刻。生死关头的一顿馒头让他意识到什么是“知恩图报”,更加坚定了他回报这份恩情的决心。
展开剩余80%1985年,陈俊贵从新疆复员后回到家乡,过上了平凡而安稳的生活。工作是电影放映员,家庭幸福,儿子也刚刚出生。然而,就在他享受这份平静的时光时,一部电影《天山行》触动了他沉睡的感恩之心。为了纪念那个给予自己最后一个馒头的战友,以及为了那些在独库公路修建中牺牲的168名英雄,他做出了一个决定:带着妻子和新生的儿子返回天山脚下,为这些英烈守墓。
二、受人一个馒头,守墓三年
带着妻子和刚出生的儿子,陈俊贵踏上了这段艰难的守墓之路。一开始,他定下了三年的守墓期限,而单位也因感动于他的无私奉献,决定破例保留他和妻子的公职。然而,天山脚下的生活条件与内地的舒适环境相去甚远。严寒的天气、缺乏的物资、艰难的生活,使得他们的日常变得异常艰苦。
刚开始,他们没有住处,陈俊贵便在荒野中挖了一个地窝子作为住所。寒风凛冽,四面透风,生活条件异常恶劣。为了生存,陈俊贵一家只能喝雪水,肚子常常不适,拉肚子成了家常便饭。没有蔬菜可吃,陈俊贵便开荒种菜,腌制咸菜,家里的餐桌上几乎全是馒头配咸菜。他们一家人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坚守着,年复一年,岁月如流,陈俊贵兑现了自己守墓三年的誓言。
三、受人一个馒头,守墓一生
当三年的守墓期已满,陈俊贵本可以带着妻子和儿子回到家乡,继续过着平凡的生活。但令所有人意外的是,陈俊贵做出了一个更加大胆的决定:他选择继续留在天山脚下,放弃家乡的安稳工作,继续为战友们守墓。深知丈夫的决心,妻子虽心有不舍,但依然默默支持着他。
然而,艰苦的生活并没有因此而改善,反而愈加贫困。妻子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,白发悄然爬上了她的头顶。生活的重压让她几度萌生轻生的念头,但陈俊贵始终未曾动摇过。他的决心一旦做出,就像铁打的石头,丝毫不容动摇。
随着岁月的流逝,陈俊贵的儿子渐渐长大。到了上学的年纪,由于条件艰苦,周围没有学校,儿子无法接受教育。起初,儿子对父亲充满了怨气,甚至认为父亲“守着这些死人有什么意义”。一次,他激动地冲着父亲说:“你根本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!”这一耳光,狠狠地打在了陈俊贵的脸上,他没有立刻反驳,只是默默忍受。
尽管如此,儿子最终在政府的帮助下进入了学校。岁月流转,儿子终于理解了父亲当年的选择。他继承了父亲的使命,加入了部队,并且在接受了部队的锻炼后,亲自回到了天山深处,参与独库公路的加护工程。
如今,陈俊贵的儿子立下誓言:“若有一天父亲无法再守墓,我会代替他,继续守护那些长眠在天山的英烈。”
陈俊贵,受人一馒头之恩,知恩图报,守墓三年,守墓一生,守墓世世代代。这样的坚守和奉献,深深打动了每一个人的心。这才是真正的“感动中国人物”!
“受人滴水之恩,当涌泉相报。”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,不做忘恩负义之人!
发布于:天津市钱龙配资-配资炒股配资网站-线上股票配资软件-配资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