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头衣——冠、冕、弁、帻、胄
冠:贵族戴的帽子。男子20岁举行冠礼,戴冠要束发,因而古人又用“结发”“束发”表示20岁。“弱冠”指20多岁。古代贵族才能乘车戴冠,“冠盖”为贵人、官吏的代称。杜甫《梦李白》:“冠盖满京华,斯人独憔悴。”
冕:天子、诸侯祭祀时戴冕,是一种尊贵的礼冠。后有成语“冠冕堂皇”。南北朝后只有帝王才能戴冕有旒(liú),“冕旒”就成了帝王的代称。王维《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》:“九天阊阖开宫殿,万国衣冠拜冕旒。”
弁(biàn):贵族戴的比较尊贵的冠。有皮弁、爵弁。皮弁用白鹿皮做成,类似后世的瓜皮帽;爵弁又称雀弁,色红中带黑似雀头而得名。“弁言”指写在卷首相当于前言或序文的文字。
帻(zé):庶人只能戴巾,帻是包发的巾,通常为黑色或青色,故秦时称百姓为“黔首”(黔,黑色),汉时称仆隶“苍头”(苍,青色)。
胄(zhòu):古代打仗时将士戴的头盔,保护头部用。秦汉后称兜鍪(móu),后代称盔。兜鍪也指代战士,辛弃疾《南乡子》“年少万兜鍪,坐断东南战未休。”
二、体衣——衣、裳、襦、裘、袍、衮、裤、裈
衣和裳(cháng):古代衣与裳并举时,上衣为衣,下衣为裳。裳指裙。《诗经·邶风·绿衣》中有“绿衣黄裳”。衣裳连在一起的叫作深衣。古人衣襟向右掩,用绦系住,腰间束带。
襦(rú):短上衣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妾有绣腰襦,葳蕤自生光。”襦为一般人平时所穿。
裘:冬季御寒的衣服。裘是皮衣,毛向外。《论语·乡党》:“缁衣,羊裘;素衣,麑裘;黄衣,狐裘。”狐裘最为珍贵,为贵族所用;羊裘、犬裘为庶人所用。“集腋成裘”比喻积小成大。“狐裘羔袖”比喻大体还好,略有不足。“裘弊金尽”比喻境况困难。
袍:冬季御寒的衣服。袍是长袄,据说里面铺的是乱麻(缊),穿不起裘的穷人穿袍。《论语·子罕》:“衣敝缊袍,与衣狐貉者立,而不耻者,其由也与?”汉代以后有绛纱袍、皂纱袍,袍成了朝服。《诗经·秦风·无衣》:“岂曰无衣?与子同袍。王于兴师,修我戈矛,与子同仇。岂曰无衣?与子同泽。王于兴师,修我矛戟,与子偕作。”后军队中的同事叫“同袍”,军人相互间的友情也称“袍泽之谊”。
衮(gǔn):天子和最高级别的官吏的礼服。据说衮上绣有蜷曲形的龙。后代的“龙袍”就是衮的遗制。后有“衮冕”一词,指登朝入仕。《后汉书·孔僖传》:“吾有布衣之心,子有衮冕之志。”
裤:古代写作绔、袴。《说文解字》:“绔,胫衣也。”上古的裤(绔)与今天的裤子不同。没有裆,只有两个裤筒,套在腿上,上面用绳系在腰间。
裈(kūn):有裆的裤子。一说类似现在的裤衩、短裤。形似犊鼻,叫犊鼻裈。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:“而令文君当垆,相如身自著犊鼻裈,与保庸杂作,涤器于市中。”裈亦可填进棉、麻以御寒。
三、足衣——屦、履、舄、屐、蹝、韈
屦(jù):上古的鞋称屦,有麻屦、葛屦,都是单底鞋。屦一般用麻绳编成。《左传·昭公三年》“国之诸市,屦贱踊贵,民人痛疾。”杜预注:“踊,刖足者屦。言刖多。”后用“屦贱踊贵”指滥用刑罚。
履(lǚ):战国后屦通称为履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新妇识马声,蹑履相逢迎。”
舄(xì):屦的别名,单底为屦,复底为舄。
屐(jī):木头鞋。屐底下是厚板,一种前后有齿。《南史·谢灵运传》:“(灵运)寻山陟岭必造幽峻……常著木屐,上山则去其前齿,下山则去其后齿。”人称谢公屐。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:“脚著谢公屐,身登青云梯。”
蹝(xǐ):也写作屣。草鞋,又称躧(xǐ)。“敝屣”指破草鞋。“脱躧(脱屣)”比喻看得很轻,不足介意。“弃如敝屣”比喻毫不可惜地抛弃掉。
韈(wà):又写作韤,古代袜子,用布帛、皮革做成。古人以跣足为敬,登席须脱袜。《左传·哀公二十五年》:“卫侯……与诸大夫饮酒焉,褚师声子韤而登席。公怒……”这是对人君无礼。
四、衣料
(一)丝织品——绢、缣、素、练、纨、纱、绡、縠
绢(juàn):用生丝织的,绢主要用于发放俸禄及赏赐。缣(jiān):用双丝织成的细绢。素:用生丝织成的白而细的缯帛。练:煮白了的缣帛,白色,也为丧服之一种。古人常以“练”比喻清澈之水,谢朓《晚登三山还望京邑》:“余霞散成绮,澄江净如练。”纨、纱、绡(xiāo)、縠(hú):均为精细的丝织品。(二)褐——被褐、褐人、褐夫、释褐
褐(hè):用粗麻或粗毛捻成线编织的短衣,重且不保暖。
贫苦者穿不起丝织衣服,只能穿麻织品,“被褐”就是他们穿衣的状况。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:“无衣无褐,何以卒岁。”“布衣”成了庶人的代称,穷人也被称为“褐人”“褐夫”。《陈书·沈炯传》:“炯少有俊才,为当时所重。释褐王国常侍。”“释褐”指脱掉粗劣衣服,做官了;后世科举新进士及第授官,也称“释褐”。
五、配饰
(一)头饰——笄簪、步摇、荆钗
笄(jī)簪:古代女子十五而笄,把头发包起用笄固定,表示成人。后称女子到了结婚年龄为“及笄之年”或简称“及笄”。笄簪有用玉之说。《西京杂记》:“武帝过李夫人,就取玉簪搔头,自此宫人搔头皆用玉,玉价倍贵焉。”因此又称“簪”为“搔头”。白居易《长恨歌》:“花钿委地无人收,翠翘金雀玉搔头。”
步摇:在簪的根部缀上珠玉,垂下来,它会随人动而摇晃,称为步摇。白居易《长恨歌》:“云鬓花颜金步摇,芙蓉帐暖度春宵。”
荆钗:穷人使用竹、骨、荆条做簪、钗,《列女传》记载梁鸿妻子“荆钗布裙”。“拙荆”是对人称自己妻子的谦辞。
(二)佩玉——珩、璜、琚、瑀、冲牙、环、玦
《礼记·玉藻》:“古之君子必佩玉。”佩玉有珩(héng弧形的玉)、璜(huáng半圆形的玉,形状像璧的一半)、琚(jū系在珩和璜之间的玉)、瑀(yǔ像玉的白色石头)、冲牙(两璜之间悬着的玉),冲牙和两璜触碰会发出铿锵悦耳的声音。还有环(环形玉)、玦(jué有缺口的玉,缺处不相连),古人以玦寓“决”,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范增数目项王,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。”
(摘自《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》)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钱龙配资-配资炒股配资网站-线上股票配资软件-配资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